2.模仿家务劳动:担水舞、挤牛奶牛。
3.模仿梳妆打扮的动作:洗脸、梳 头、挽髻、照镜子。 4.模仿各种鸟类鸣叫及动作、狩猎动作等。 5.学鹰飞雁舞的动作。
王介甫诗云:“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盖记其事也。至范致能使金 ,有《鹧鹕天》词,亦云“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金源燕宾或袭为故事 ,未可定耳。古代契丹舞史录如下,“辽曲宴宋使,酒一行,筚篥而歌;酒两行,歌;酒三行,歌 ,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然后食入,杂剧进,继以吹笙,弹筝、歌、击架乐角抵 ”; “手伎入”这一动作就和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双手左右摆动的动作是一脉相承的,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席上观倒剌诗》云:“雪后风灯焰焰寒,云韶旧部走伶宫;一双手伎从客入,胜舞银貂小契丹。”这一段诗中“一双和伎从客入”即是“一个女子的一双手缓缓的摆动”这与“罕肯拜”二者有共性,但是不可能是完全雷同。因为二者所处历史时代不同,达翰尔族舞蹈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中完善自己,“罕肯拜”舞是达翰尔族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丰富与发展的结晶。
“罕肯拜”舞有如下特点:
1.娱乐性和趣味性结合的歌舞(边唱边跳是娱乐,学鸟鸣 叫是趣味性) 2.歌舞合一的舞蹈(边唱边舞)
3.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歌舞(采集、挑水 、梳洗打扮、狩猎动作、鸟类鸣叫等)
4.刚柔合一(起始缓慢而优雅,至高潮时用拳头互相击打、踏脚蹦高呼喊) 5.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梳头、摘菜、打水、洗脸、照镜子的生活写照) 6.舞姿潇洒,栩栩如生(逼真的鸟鸣模仿)。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达翰尔族妇女在实际生产劳动中的智慧和能力,说明其较高的素质。这也是表现自然和歌颂幸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亦体现了达翰尔族是酷爱歌舞的民族,应发挥这一专长,在原有的歌舞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意境。
“罕肯拜”舞的舞姿及舞步可谓原汁原味。
第一步:起舞是平静而和谐的,稳步进行边唱边跳,歌舞并进,随着悠扬的曲调,逐步向稍快节奏过度,在跳舞的过程中以互相问答的形式对唱,歌唱自然景物、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表现出达族舞蹈的源泉和生命力。舞姿优美、歌声悠扬,观众亦身临其中,感情和舞者融为一体。
第二步:继续载歌载舞,相互对视,舞步加快,相互竞争,左右手交替进
- 20 -
行,情绪高昂时呼喊:“这hi这hi这?”情绪饱满而热烈的歌唱。边唱边舞,高潮时相互对打,互不示弱,强者跳起将手臂举至对方头顶,对方要维护自己,同时第三者进行劝解,三方共舞,情绪昂扬,恰似女中豪杰一般,象征达翰尔族妇女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
第三步:继续互相击拳过头、互相挑战的姿势,一手叉腰,一手伸向对方,举过对方 的头上去,左右手交替进行,越唱越激昂,舞拳愈加有力,待第三者插进气氛开始缓和,舞步趋于完结。“很呗—很呗—很呗—很呗”是滑行动作。劳动之余的享乐,翩翩起舞。表现了达斡尔族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达翰尔舞蹈是一个古老而又青春永驻的舞蹈。因为它不但受到达翰尔人民喜爱,并且受到兄弟民族的欢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妇女也非常喜欢这种集体舞。可见达翰尔族“罕肯拜”舞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种在本民族内部及兄弟民族间的广为流传正说明了舞蹈的流向。 (二)、毕力杜尔
“毕力杜尔”舞流传于塔城地区阿西尔民族乡达斡尔族聚居区。 居住在新疆的达斡尔族,其先民于清乾隆十八年随索伦营从黑龙江一带迁来。二百多年以来,他们与新疆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往。随着历史的延伸和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毕力杜尔就是在继承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发展而成的一种具有新疆达斡尔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
毕力杜尔意为“云雀”,舞蹈通过模仿云雀飞翔的各种姿态,抒发舞者的情感。这是一种即兴性、自娱性舞蹈,多在春节、婚礼庆贺和亲友聚会的场合活动。舞蹈场地不限,可在厅堂院落进行,也可在河边草场或林中空地起舞。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多人共舞均可。
关于毕力杜尔的产生,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1867年,由于战乱、饥饿、病灾,达斡尔人向北迁徙。有许多人在途中丧命,到达塔城时,号称千户的达斡尔人只剩下三百余户。人们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思念留在伊犁的首领,盼望他能像云雀一样在春天冰雪融化时飞来。这种企盼的心情融入云雀在蓝天翱翔的各种姿态之中,再与传统的民间舞蹈动律相结合,便形成了毕力杜尔舞。此说虽无法考证,但从达斡尔人喜爱云雀,视云雀为吉祥的象征,及现在流传
- 21 -
的歌词内容看,可能有所依据。
(三)、萨满舞
提到达斡尔族舞蹈的起源就不能不提到萨满教,萨满教以其巫师“萨满”而得名,是以万物有灵的信仰为基础,以供祭多种神灵为其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其表现形式,以集中表现我国北方民族的渔猎文化和游牧文化为其特征的,比较成型的原始多神教。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类,曾为
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和西伯利亚、东亚、北欧和北美地区原住民所信仰。在中国,突厥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族,蒙古语族的蒙古、达斡尔等族,历史上都曾经信奉过萨满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革,萨满教在满、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中已被佛教或伊斯兰教所替代,只在民间以其残余形式保留了下来;而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民族中萨满教则一直保留到 20 世纪中叶。
探讨萨满教起源和形成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课题,只能依据萨满教保留下来的遗迹去探索。远古时代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是在沿海、沿江河的深山密林中渡过他们的童年时代的。他们依靠攫取山林和江河湖海中的现成果实为衣食之源。抵御各种猛兽的侵袭,猎取各种动物以维持生存,成为渔猎时代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也成为人们以变幻的形式祈求神灵的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动物崇拜在这些民族的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把萨满视为神鹰的后裔,萨满神帽顶上铜制的小鸟,就是神鹰的象征。萨满教职能主要是维护本民族的安全和兴旺,如为患者跳神看病、祈求生产丰收、为死者送魂以及为没有生育过的妇女求子等。萨满舞是萨满进行跳神活动时手执抓鼓边敲边跳的舞蹈。
- 22 -
萨满舞击鼓的主要动作有“碎鼓”(将鼓执于胸前鼓面向外敲碎鼓点)、“扬鼓”(双手向上打开后在胸前或低处敲鼓)、“转鼓”(随左手腕的绕动,将鼓转动起来,在鼓面向下和向上时分别击鼓)、“扇鼓”(双手握鼓缘,鼓面向外扇动)、“扔鼓”(舞蹈最激烈时,边敲边将鼓扔出手在空中转一圈后接在手中再继续敲击)、“滚鼓”(将鼓立放于地面滚至一旁)等。主要步伐有“抖腿”(舞者坐着踮起半脚掌,双腿交替或同时抖动)、“前曲腿跳”(一脚上步,另一脚踢前曲腿跳起同时击鼓)、“跳落后曲腿”(跳起时击鼓)、“八字步小跳”(前后移动)、“原地碎步转”(躬腰或仰身敲碎鼓点)等。还有“上步翻身敲鼓”的动作。当舞至高潮时萨满迈着多变的步法,将鼓在手中灵活敏捷的敲击和耍动,并有节奏的摆动身体,这时鼓声、歌声、服装上饰物相碰的悦耳声浑然一体,显示出舞者娴熟高超的技艺,展现了萨满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韵律。
解放后,达斡尔族人民逐渐消除了封建迷信思想,萨满跳神活动业已日趋消亡,萨满舞也随之失去表演场合。萨满舞是达斡尔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原始宗教舞蹈的遗迹。
(四)、阿罕白
阿罕白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种载歌载舞的女子自娱性集体舞。一般先由对舞开始,两人问答对唱,双手不停地左右摇摆,脚下踏出音乐节奏。歌唱结束后,舞蹈节奏加快,人们不断加入并伴以呼叫,情绪越来越热烈。跳至高潮处,两脚互相磕碰,横移跳跃,两臂即兴挥舞。整个舞蹈表现了达斡尔妇女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精神。
(五)、在新疆地区达斡尔族的其他舞蹈:
1.“耶尔克尔德克”舞
流行于新疆地区,这种舞蹈男女对跳,动作敏捷活泼,富有朝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达布”舞
流行于新疆地区,也是青年男女对跳,口喊“阿罕拜!秀喂”相互寻找异性舞伴,情趣盎然。
3.“斡仁特克”舞
流行于新疆地区,是由两个男青年,模仿着山羊顶角时的动作对跳,生动有力。
三、达斡尔族舞蹈的艺术特点:
一、传统性。达斡尔族的舞蹈传统和艺术风格主要集中表现为罕伯舞(达语
- 23 -
译之为“哈库麦”)。其舞蹈保存了旗袍、皮靴、坎肩,男子着毡帽,女子则用围巾或有围发头饰为其传统舞蹈装饰。
传统的达斡尔舞蹈必须是三段式:一是先对唱对舞;二是对呼号配舞:三足对呼号对打斗到激情绽放才能结束。达斡尔族老年人喜爱跳完整的“鲁日格勒”舞.开展传统达斡尔族舞蹈比赛活动,也必须以三段式的“鲁日格勒”为主。这种舞能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延续。这种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达斡尔族舞蹈流传至今,达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普及率极高,这就是传统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的魅力。 二、模仿性。传统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多是通过采集、狩猎、捕鱼以及生产生活过程的形象模仿。像“划船、撒网、射箭、采黄花等动作都具有形象的模仿性。像梳头照镜子、提水、挑水等动作”都属于写实的动作,是表现达斡尔族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捆个子”这个舞蹈语汇,是模仿达斡尔人打羊草时捆草动作,也是把传统的生产劳动场面形象的艺术化。达斡尔族舞蹈动作也有从动物的形象模仿来的,像“狮子咬逗”这个动作,俩人同时斜对面并腿蹲下.按着节奏起跳,模仿咬住对方右肩膀,很像一对狮子在互相撕咬脖子打斗。尽善尽美地表达出达斡尔人极强的模仿能力。
达斡尔人是一个对雄鹰十分崇拜的民族,将雄鹰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有一个舞蹈语汇叫“鹰斗”,就是模仿猎鹰捕杀猎物时激烈争斗场面。两个人同时高举单拳对打,还有“雄鹰展翅”这个动作,长伸双臂一高一低,用柔韧的臂、肘、腕以及衡移步,学着雄鹰在蓝天飞翔的动作,非常形象的再现了雄鹰那高傲的气质。
三、竞技性。在民族史中记载:达斡尔人当中很多人是好猎手;划船打鱼是他们的强项,战争年代他们英勇善战,战斗英雄不计其数。达斡尔人自强的好胜心也体现在达斡尔族舞蹈中。如共三段式的传统“鲁日格勒”就具有比赛性。第一段式:慢舞低唱,二人对唱对舞,一问一答。这是赛谁的唱词多;唱词好,赛谁问的好,答的准。第二段式:由慢速转中速,边舞边对呼号,模仿各种动物叫声。如学杜鹃、百灵鸟、布谷鸟叫声比赛,“各古,得齐,乐谁”等,这鸟叫声和呼号共计有20种。在声音艺术处理比赛方面,应是一个人呼号的最后一个音未落,另一个人必须接上同样的呼号,达到声音的交错呼应,结合舞蹈动作的一起比赛,观众赏心悦目。这叫做赛呼号声音色彩和舞姿特色阶段。第二段式:由中速转快速,这是“鲁日格勒”最后的高潮阶段。也叫做打斗阶段。二人对斗时,都以对方为竞争目标,每个人都有唱赢、跳赢、呼赢、斗赢对方的意识。在打斗时每人脚下动作为顿步,左右手臂随着呼号的节奏,交替高举打向对方的头部,对方用同样的动作挡住对方的手臂,这时比的是嗓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