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达斡尔族特有的一种歌舞合一的形式。2006年被我国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节目有:《映山红》、《嬉水姑娘》、《曲棍球》、《欢腾的山
村》等。鲁日格勒是古老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达斡尔族供奉的神灵\霍列日·巴尔肯\汇集的17种神当中,就包括在布料上绘制的\耶松·扣克尔·玛尔西朗--耶松·乌给尔·鲁尔格楞\神像,意思是九个小伙子手舞,九个姑娘足蹈。可以看出鲁日格勒是达斡尔人非常古老的文化内容,并且曾有鲁日格勒舞神。在民间达斡尔族妇女们跳的鲁日格勒,没有雕琢、造作的成份,直率、充分地表现着人们的内在心境和审美情感,并都以群舞来昭示一种群体的共鸣、和谐与气势。“鲁日格勒”的产生是和达斡尔先民古时的生产生活分不开。达斡尔族的祖先为了生存采取集体狩猎的生产方式。一进到二十世纪初,在一些达斡尔族聚居的地方,集体狩猎作为血缘集团的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集体围猎以哈拉为单位,围猎者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射杀被围困的动物。严酷的环境,生产技术的落后,至使达斡尔人必须结成一个个狩猎群体。由于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又是靠群体力量而获得的,所以在饱享一顿晚餐的篝火旁,模仿围猎的队形,人们先排成圆圈由远至近,作手持武器状,模拟野兽的各种形态动作:站、望、跑、跳等或嬉戏追逐打闹的情景。边跳边模仿野兽的各种叫声。“嘿、嘿”的逐渐地缩小圆圈,待接近圆心时,节奏加快。见野兽即以持毙,然后欢呼跳跃,唱起原始民歌以示庆祝。这就是“鲁日格勒”起源于狩猎经济生活之说。也就是“打猎说”。
还有一种是“捉乌鸡”说。早年,每逢农历五月,在江套子塌头墩子中间,草原上的乌鸡交配时公鸡追逐母鸡跑,并发出“咯咕,咯咕”的欢呼声。达斡尔猎人身披用乌拉草做成的蓑衣,蹲在塌头墩子上,远看就像一堆草,迷惑追逐的乌鸡。待乌鸡从猎人蹲着的塌头墩子下边穿过时,猎人伸手便将其抓住装
- 15 -
进袋里,一天所获甚丰。晚上架起篝火,全家或屯子里的大人小孩都来分享这胜利果实时,酒足肉饱之后,男猎人就模仿乌鸡追逐的情景,两手后伸做鸡扎撒膀子状,弯腰探头,前拖步急进,并模仿乌鸡“嘎、嘎”叫声,众人围成圆圈追赶,后分成两人一对,急斗对舞,左蹦右跳,前追后退绕弯追逐,赶上去追打甚是热闹,宛如猎人捉乌鸡的场面再现。
无论是“打猎说”,还是“捉乌鸡说”,均是反映在达斡尔族先民们的狩猎生活环境中的生产活动。“鲁日格勒”起源于狩猎歌舞是无疑的。狩猎歌舞不仅是达斡尔族,也是全国各少数民族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表明它是许多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沉淀了民族、社会、经济生活和产生方式的印记,也是民族历史衍变的文化见证。
“鲁日格勒”是一种以呼号为节奏,多由女子参加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形式 。它广泛地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等达斡尔族聚居的城镇乡村,深为达斡尔族人民(尤其是妇女)所喜爱。逢年过节、婚嫁吉日或劳动之暇,人们都要欢聚一堂舞不息。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达斡尔族热闹、最欢快、最盛大的节日 ,腊月三十那天人间要祭祖扫墓,晚上燃放爆竹,并在神位前点蜡烧香。热情好客的主人邀 请亲朋好友聚集一处,饮酒抒怀。妇女则精心梳妆后纷纷去参加“鲁日格勒”歌舞晚会。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鲜艳的绸缎长袍,足穿绣花鞋,头上戴着美丽的花朵,把自已打扮得容光焕发,就连八十高龄的老奶奶也穿上最漂亮的长袍,在儿孙的搀扶下兴致勃勃地前去赴会。晚会多在房屋宽敞的人家举行,炕上炕下,屋里屋外到处挤满了跳舞和围观的人们。晚会开始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成对起舞,接着善舞者邀请对手,首先拉着手,悠摆臂膀唱着曲调悠扬的传统民歌,唱过一、二首后,便转入边呼号边跳舞的段落。呼号声此起彼伏,步履快,随着急促的呼号和不断更新动作,形成炽热欢腾的竞舞场面。此时如若一方没跟上变化的动作或呼号,就算给对手。男子和孩子们多为观看助兴,很少下场跳舞。在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中也出现了类似歌舞剧的请\笊篱姑姑\舞神的歌舞活动。可能是由于每次人们相聚跳民间舞蹈时,各种舞蹈轮番出场展示,逐渐融合起来,以至于让外人很难把不同种类的舞蹈独立分别出来。
关于鲁日格勒的来源,在达斡尔族民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传说。相传有个远嫁他乡的年轻媳妇常常思念故乡和亲人,每当看见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心中就十分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插翅而飞去探望久别的亲人,于是她就模仿鹰的神态和鸣叫声,挥动臂膀跳起舞来,以后就形成“鲁日格勒” 的舞蹈动作。 达斡尔人是极其崇拜山鹰的,早年民间传说鹰是神鸟,它威力无比,能用右边的翅膀遮住月亮。鹰还是达斡尔人狩猎的得力助手,很早以来,他们就把
- 16 -
勇敢敏捷的山鹰训练成猎鹰,用来捕捉禽兽,至今骑马放马放鹰仍是达斡尔人异常快乐的事情。在达斡尔歌舞里都有赞美鹰的内容。
达斡尔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布特哈 、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土语,“鲁日格勒”也因此有几种不同的称谓,如“鲁日格勒”、“哈库麦”、“罕伯舞”等,但现已成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专用名词。“鲁日格勒”含义为“燃烧”或“兴旺”之意,达斡尔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之意,有人认为古代达斡尔族先民在从事狩猎、放牧之余,常在晚间围着熊熊焰火挥臂踏足,尽兴歌舞,借以解除劳动的疲惫。“燃烧”之意恰好反映了先民们跳舞的环境和情绪,同时说明“鲁日格勒”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
“鲁日格勒”动作丰富,抒情醇美,散发着达斡尔人乡土生活的芳香,除有个别动作是模拟野兽的形态外,以表现达斡尔妇女劳动和生活的劳动和生活的动作而见长。“鲁日格勒”大致表现了如下内容:
狩猎。多模拟禽兽的动作。如“熊斗”双手反叉腰上身前倾,腿稍蹲,双脚交替向前跳,边发出“哼吗、哼吗”的呼声。此动作多在舞蹈高潮中出现,舞者低沉的呼声和以肩和以肩部相互有力的碰撞,展现出古代先民狩猎生活的气息。“鹰飞”双臂随 着手腕的 连续揉动从一侧移向另一侧,犹如苍鹰在空中飞舞盘旋,此多用于舞蹈开头。“布谷鸟”上 身稍前倾,双膝稍蹲,双手在身体侧后弹动,边舞边呼“格库—达齐”。还有“老鹰拍水” 等。 渔业。间接反映渔业生活的动作有“划桨”双手握桨式。
田园劳动。“摘豆角” 双腿全蹲做跳,左手虚扯衣襟,右手在前侧“摘豆角”活泼的蹲跳步和灵敏的采摘手式,表现了达斡尔妇女从事田园劳动的欢快情绪。
打草。双手握钐刀式,双臂十分有力地从右 侧划到左侧。反映了达斡尔族从事定居放牧的生活。
家务劳动。有“提水”,一手曲臂于肩上,另一手于体侧做提桶式,略下前侧腰;“挑水”双肘部架起,小臂屈回,内折腕。“掸土”,双手拍前胸后再拍大
梳妆。“洗脸”,双手在脸前上下移动。“照镜子”双手拍掌后,一手虚扶脑后,一手抬至侧前上方,手心向里;以及“戴耳环”、“扎腰带”、“提裙子”等。
其它。还有一些没有含义的情绪性动作,如“悠手”。两人相对拉手悠摆;“上勾手”,两人相对双臂抬于一侧以食指互勾;“单盖手”,一手背后,另一手从体旁经脸前盖下;“郎图达奇”一手叉腰,另一手以拳虚打对方的脑后,多用于竞舞高潮,舞者呼声紧促,一拳未下一拳又起。还有“上拍手”、“单搭肩悠
- 17 -
从以上动作介绍中可看出“鲁日格勒”比较广泛细致地表现了达斡尔人劳动与生活的各个侧 面,反映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形式及生活习俗等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达斡尔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粗略缩影。
结构完整。“鲁日格勒”为两段体结构。第一段以唱为主,速度缓慢,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或根据歌词即兴表演。歌曲多为传统民歌,内容有赞美自然风光、颂扬社会道德和表达美好理想等。第二段以舞为主,速度慢快,在竞舞高潮中结束。两段衔接自然,情绪和动作对比鲜明,有松有弛,有缓有急,完整
呼号助兴。“鲁日格勒”的第二段是由舞者边呼号边舞蹈的。呼号词有数十种之多,没有固定的顺序,一般第一句先呼“罕伯、罕伯”,常以“罕”、“扎”、“得”、“该”、“嘿 ”、“阿”、“哲”等音为词首,二、三字为一句呼号词,除个别模拟禽兽鸣叫的声音外,其词意大部分还不清楚,呼号多为2
两人交替相呼,舞者以呼号为节,既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又起到渲染气氛,抒发、交流情感的作用,形成了呼号速度越快、动作越激烈、情绪越炽热
X线滑步。“鲁日格勒”的基本步伐为滑步和以脚跟蹭跺地的滑跺步,前者双脚交替以脚掌擦地线走X线,脚步轻松;后者走X线时滑的成份少,主要以脚跟蹭跺地。表演时舞者的基本形态是上身稍抑,向前顶胯,目视对方,随着
“鲁日格勒”主要有三种队形变化。
(1)两人对舞互换位置;
(2)两人交替换位后第三者穿插其中,渲染比赛气氛; (3)
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分散,因此“鲁日格勒”既有共同的风格特点,又有地区的差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达斡尔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舞蹈风格较为古朴纯正,动作秀美小巧 ,花样繁多,步伐基本是滑跺步;齐齐哈尔市郊的达斡尔族妇女性格爽朗,舞风豪放潇洒,滑步明显,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较大,一些小伙子也上场表演,增强了健壮洒脱的色彩;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是于清雍正年间从布特哈迁去的,二百多年来他们主要从事定居畜牧业生产,与鄂温克、蒙古等族互为影响,舞风介乎前两个地区之间,个别
“鲁日格勒”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舞蹈特色,是有着深刻的生活
- 18 -
根源的。达斡尔族多居住在高大的介字形草房,一般是二间,西、南两面都开有窗子,里屋南北西三铺大炕连结一起,室内余地很小,所以舞时多为两人一对轮番表演。达斡尔妇女喜穿镶有五彩花边拖至脚踝的蓝色长袍,不束腰带。旧时她们倍受封建礼仪的束缚,性格温柔内向。这些都是形成“鲁日格勒”小巧轻快的滑步和纤细多变的舞姿的重要因素。 达斡尔舞蹈“鲁日格勒”还细分为以下几种舞蹈:
(一)、“罕肯拜”舞
契丹族今天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契丹乐舞并没有完全遗失。斡尔
族的“罕肯拜舞”就是辽朝契丹族古老而传统的宫廷舞“小契丹舞”演变发展而来的。小契丹舞中有一个重要的舞蹈形态即“手伎入”,“手伎入”这种双手左右摆动的舞蹈动作形态,就为如今的达斡尔族的“罕肯拜舞”所继承。
达翰尔“罕肯拜”舞是由古老的传统的宫廷舞演变成现代的民间的大众化的舞蹈。它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集体舞,多半是春节期间和庆丰收及农闲 时大家在一起欢乐唱歌、跳舞的一种形式,多数以年轻妇女和
青年女子为主,老年人也有兴趣加入,男子很少参加,以旁观者居多。
“罕肯拜”舞的内容:均是从实际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仿效创作编成,即是自编自演的集体舞。主要包括:
1.仿效田间劳动:摘豆角、苞米、折柳、采柳蒿、采集黄花菜、 摘韭菜花。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