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
1、实用主义态度
2、突显秩序与彰显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3、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三、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全面占领
1、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2、 “无规划”与“自然主义”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想 (1)人文主义复兴 (2)对唯美的认知与追求
2.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并认为数与宇宙关于美的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的形态” 。
(2)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高雅主义和精英主义。 阳春白雪式的“精英文化”
“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深刻和高雅的文艺构思,普通人不可企及”
(3)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
16世纪末,在西欧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倾向: 巴洛克(Baroque)风格 古典主义(Classicism)风格
真正对西方城市规划产生决定性影响并改变其城市格局的是16世纪后的巴罗克主义。 巴洛克(Baroque)风格:
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宽广整齐的街道呈环形+放射状 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在指导思想上,它是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
在观念形念上,它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在法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同时并进发展的是为君权服务的“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风格的规划思想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在规划领域,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始终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发展。 本质目的一致: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将城市作为表达他们宏大政治意图、炫耀财富和夸赞功绩的艺术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艺术成依然辉煌灿烂。
五、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绝对君权与理性思想
在城市规划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作品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颂扬至高无上的君主。
2.权力下的秩序
(1)古典主义园林中首先透射出的唯理秩序
唯理秩序的思想与手法,首先从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中发展。
(2)从凡尔赛宫到城市:君主气质无处不在
(3)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的辨证认识
在规划结构的逻辑性、清晰性等方面有其突出的成就。
在规划设计中追求一种冷肃、盛气凌人的气氛,只是着意于追求冷冰冰的数的和谐。
六、 其他城市和城市规划思想 1.两河流域的城市
(1)数量庞大,规模宏伟:乌尔、巴比伦 (2)神权的崇高无上 (3)高度发达的文明
2.埃及的城市
(1)建筑极其宏大 (2)典型的死者崇拜 (3)简陋的城市设施
《考工记》 《考工记》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先秦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巴洛克时代(1600一1750)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贝壳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
从18世纪中叶,巴洛克一词开始在欧洲艺术史的艺术批评中被使用。当时认为那种浮华的、装饰性的、光怪陆离的风格,对于追求古代艺术的质朴、静穆、严谨的文艺复兴艺术来说,是一种退化和堕落。
“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则用来代表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第二节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形成基础 1、社会经济背景
工业化、工业城市 ==》城市问题 (1)城市急剧发展 (2)社会矛盾尖锐
2、理论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 要点:欧文的“新协和村” 傅立叶 “法朗吉”单位 评价:
(1)从社会制度方面考虑,把大众阶层的普遍关注置于首位 (2)强调集体生活与协作
(3)为以后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渊源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其他基础
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 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二、霍华德与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1、提出
霍华德(Sir Ebenezer Howard 1850 - 1928) ,英国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1898年:《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名再版。
3、模式与布局
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单个田园城市布局 城市联盟
面积6000英亩 人口32000人
城市联盟: 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1.2万英亩、5.8万人)形成一个城市群—— “社会城市” 霍华德思想的核心
理论要点:
①城、乡结合,构建城市—乡村磁铁 ②限制单一城镇的人口规模
③土地的公有,开发利益的社会还原 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职业的自足性
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转移,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②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
5、田园城市的实践 1899年 田园城市协会
1903年 田园城市有限公司
1903年 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Letchworth)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1920年 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
Letchworth
The first Garden City in the World Welwyn
三、卫星城理论
1、概念
恩维1922年提出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卫星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卧城”阶段
“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卧城\阶段 特点:
① ?距母城较近。公路交通16公里左右 ② ?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主要解决居住问题 ③ ?生产工作依赖母城
如巴黎卫星城的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
\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1918年芬兰的建筑师沙利宁提出,卫星城不能仅停留在居住功能上,而应该有生产的功能。
1928年翁文灏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和人口的规划出发。从区域规划的角度,扩展了卫星城规划的理论。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半独立的卫星城。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