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3)

2018-12-29 23:45

①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②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联系,距离母城20公里左右。 实例:

斯特哥尔摩的魏林比(Vallinby),伦敦的哈罗(Harlow),东京的多摩。

伦敦的哈罗(Harlow) 规划特点:

规划人口8万。由13个“邻里单位”构成4个居住区,道路内外分工,主干道从分割居住区的绿地中穿过,与车站和市中心连接,次干道通过各个居住区的中心,并与工业区相连接。

“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

①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

②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对母城依赖小。 ③交通便捷,高速铁路通勤,距离母城较远。一般60-80公里 实例:

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

米尔顿·凯恩斯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

选择的机会:居住区的小商业网点和学校建在交通干线边缘,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就有选择的余地。

平衡: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耦合布置,混合布置居住。

网格状道路:交通道路干线系统是由1公里为间距的网格组成。 线型串连的公园绿地。 公众参与。

四、有机疏散理论 1、提出者

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 (The City -Its Growth, Its Decay, Its Future)

2、观点:

①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②城市的密集地区应分裂成集镇和地区,由绿地将它们分开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

有机疏散理论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连续规划等。

五、城市集中论 1、提出者

勒.柯布西诶(Le Corbusier),现代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2、主要观点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a 300万人口城市

b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c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d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e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f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核心观点:

a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b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3、柯布西埃城市规划思想的贡献和争议

在1950年代,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的规划由于严格体现了功能分区思想,布局规整有序,得到了普通的赞誉。

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规划领域对人文、社会因素的重视,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规划思想受到了怀疑与批判。

4、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

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 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

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

从建筑师的角度,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六、其它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1、索里亚.玛塔线性城市理论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连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规划;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性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后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3、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1889年

A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B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

——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4、盖达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A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B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埃纳巴黎改建研究

巴黎建筑师,19世纪中叶

A 道路系统的改建:解决过境交通对城市干扰所必须的环行干道。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城市中心;改善市中心与城市边缘和郊区公路的联系;街道交叉口的组织办法(建设街道立体交叉枢纽;建设环岛式交叉和地下人行道)

B 园林绿化配置标准:居民离绿地不超过1公里,离花园和街心花园不超过500米 C 对于历史古迹保护,强调新的建设必须注意互相之间的关系

6、美国建筑师赖特广亩城

赖特提出反集中的空间分散的规划理论,1935年发表了《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主张,城市应该回到过去的时代,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大城市将死亡,认为美国人将回归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家庭的稳定。如在它的规划案中,每户周围有1英亩(4047平方米),足够生产粮食和蔬菜。形成一个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广亩城市。

七、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1928年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与会者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问题,分析了33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认为绿、太阳、空间是理想城市追求的目标。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产生了著名的\雅典宪章\。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

a.系统阐述了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b.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c.要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2、马丘比克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开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

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并推动其发展;

还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存和保护等提出了重要思想和建议。 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马丘比克丘宪章》与《雅典宪章》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

a 城市及其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b 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c 将城市规划视为终极状态描述 《马丘比克丘宪章》:

a 有机结合,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型

b 宣扬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3、《华沙宣言》

1981年国际建协第十四届大会

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考虑人的发展,将生活质量作为评判规划的最终标准; 强调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强调环境保护; 四、发展趋向

1、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趋向-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的文化研究趋向-文脉 3、城市规划的社会学研究趋向-交往

五、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特征

1.有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第三节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和展望 (一)实践的回顾与总结

1.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3.1958-196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4.1961-1965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5.1966-1976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6.1977-1980年的城市规划工作

7.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工作(1981-)

(二)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1.城市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考工记》

《考工记》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先秦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城市规划原理(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6会计继续教育课程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考试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