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家饭店开始营业,门前也贴出了一则广告:“本店厨师的烹调技术全专区第一”。过了一段时间,这条街上又有第三家饭店开张,这家饭店的门前写的是:“本店厨师烹调技术全省第一”。后来,这条街上又再开了第四家饭店,这家饭店的老板叫人在门前写的是:“本店厨师的烹调技术全国第一”。紧接着,这条街上有人又开了第五家饭店。如果你是老板,如何打出广告呢? 分析:广告语的重点是宣扬烹饪技术第一。 本店厨师烹调技术全街第一 [逆向思维训练3] 抽烟 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不可以抽香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但他换了一种问法,结果得到了神父的许可,你知道他是怎么问的吗? 分析:抽烟时可不可以祈祷呢? [逆向思维训练6] 红球与白球 将25个红球和25个白球混合后再分成数量相等的两堆,左边一堆里的红球与右边一堆里的白球哪个多?
分析:数量相等的两堆,每堆多少个球?每堆中红球和白球数量,你知道吗?红球拿走1个放到右边,白球要拿回几个放到左边呢? [逆向思维训练7] 谁先到达 有两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其中一人骑自行车,另一人先乘火车走了前一半路程,后一半路程不通火车,改坐马车。火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6倍,自行车的速度是马车的2倍。谁能先到达目的地呢? [逆向思维训练8] 通过桥洞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叫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没有成为作家之前,他曾经在密西西比河做过水手,经常随船运送货物经过一座大桥。有一次,船载着一台高档的机器,要经过大桥的时候,他听到二副焦虑地喊道:“马克? 吐温!” (“马克?吐温”是“水深”的意思)。原来,上游连降暴雨,因为水涨船高,一时无法通过桥洞。这个时候,船长一筹莫展,马克?吐温却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变通方法,既没有卸下船上的机器,也没有等到水位下降,货船因此而顺利地通过了。后来,他成了作家。用这段经历为自己起了笔名。马克?吐温是用什么办法使货船顺利通过桥洞的呢? 四、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维
过程逆向思维是指从物态变化角度进行对比思考,即看到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思考与之相反的变化。例如:18世纪,拉瓦把金刚石锻烧成CO2的实验,证明了金刚石的成分是碳。1799年,摩尔沃成功地把金刚石转化为石墨。金刚石既然能够转变为石墨,反过来石墨能不能转变成金刚石呢?后来,终于在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用石墨制成了金刚石。
由我国发明家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诞生于1994年,同年8月获中国高新科技杯金奖,并受到联合国TIPS组织的关注。“两向旋转发电机”的发明,也应归功于逆向思维。翻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发电机共同的构造是各有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定子不动,转子转动。而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定子也转动,发电效率比普通发电机提高了四倍。苏卫星说,我来个逆向思维,让定子也“旋转起来”。
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冰。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誉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
[逆向思维训练1] 分牛 据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从前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数加半头;长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还剩
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长子的一半;长女得最后剩下的半数加半头,正好等于次子所得牛的一半。结果一头牛也没杀,也没剩下,问农夫总共留下多少头牛?15 分析:先分给长女,但分配原则必须遵照遗嘱。
长女必然分得1头牛。次子分得2头牛。长子分得4头牛,妻子分得8头牛 [逆向思维训练2] 淘汰赛 按照败者淘汰制进行乒乓球单打比赛,有131人参加。请问:至少要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出冠军? 分析:过程逆向:冠军1人,131人被淘汰130人。 1场比赛淘汰1人,必然要赛130场。 [逆向思维训练3] 招侦察员 某部收一名侦察员。考试的方法是:凡是参加报考的人都关在一间条件较好的房间里,每天有人按时送水送饭,门口有专人看守。谁先从房间里出去,谁就被录取。有人说头疼要去医院,守门人请来了医生;有的说母亲病重,要回去照顾,守门人用电话联系母亲时她正在上班。其他人也提了不少理由,守门人就是不让他们出去。最后有个人对守门人说了一句话,守门人就放他出去了。这个人说的是什么?
分析:过程逆向:守门人需要应聘者出去。那么,守门人需要知道应聘者为什么留在房间里? [逆向思维训练4] 立碑 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的玩珠峰下,建有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游人拾级而上,就会见到一座正方形的城堡建筑——四方城。在城中有赞颂朱元璋功绩的《大明孝陵功圣德碑》。碑高三丈余,碑首盘着6条龙,碑下是一个形似龟状的兽。
这个巨大的石碑,约有十几米高,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将碑立到这龟背上去的呢?据说,当时明成祖在四方城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太高,石碑又大,碑怎么也站不到龟背上去。一天,明成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使龟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请问,他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分析:堆土法——古代建筑史上著名的建筑方法,先用土将石龟埋起来,顺着土坡将石碑拉上龟背,待石碑立起后,将土刨去。
龟不见碑,碑不见龟——即掩盖或掩埋。 [逆向思维训练5] 7个银环 王冕是元末的大画家,连明太祖朱元璋都慕名去找过他。他小时候很艰苦,没有书读,只能靠给别人做工糊口。一次,他给一个贪婪的有钱人家当雇工,双方谈妥,有钱人每月付给他1个银环的工钱。王冕第一个月做完工后,这家有钱人拿出一条7个银环连在一起的链子,对王冕说:“这个银环中只准断开1个,你每月底取走1个,如果违反这个规定,我不但不付钱,还要把以前付出的都收回。”王冕听了,想了想说:“好吧,就依你提出的条件办。”时间过得很快,不觉王冕在这家做了7个月的工。他巧妙地按这家有钱人的规定,取得了7个银环。他是用什么办法取走7个银环的? 分析:过程逆向:王冕要取走银环,可不可以还回来呢? [逆向思维训练6] 白石子与黑石子 债务到期了,心怀叵测的老债主许诺一个商人不必还债,也不会受到惩罚,只要商人把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他。商人和女儿非常恐惧和绝望,请求再给一次机会。债主建议,他要在一个口袋里放黑、白两个石子,让商人的女儿从中抓出一个石子。如果她抓到白石子,就可以取消父亲的债务,而使自己获得自由;如果抓到了黑石子。她就要许身给债主,债务也将同时取消。如果她拒绝,商人就要入狱。
于是,他们走到撒满石子的途中停了下来。债主从满是白石子和黑石子的路上抓了两个石子迅速地放进了布袋里。这个少女早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个老家伙抓的两个石子都是黑的,怎么办?你说该怎么办?
分析:过程逆向:能否由老债主取出,并判断布袋中石子的颜色呢?
五、就事物的依存条件逆向思维
条件逆向思维是从事物的依存关系考虑,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的关系颠倒着进行逆向思维。例如,中国的史丰收就是运用此种逆向思维。一般人进行数学运算都是从右至左、从小到大进行运算,史丰收运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从左至右、从大到小来进行运算,运算速度大大加快。 [逆向思维训练1] 帽子的颜色 10个人站成一列纵队,从10顶黄帽子和9顶蓝帽子中,取出10顶分别给每个人戴上。每个人都看不见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却只能看见站在前面那些人的帽子颜色。 站在最后的第10个人说:“我虽然看见了你们每个人头上的帽子,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你们呢?” 第9个人说:“我也不知道。” 第8个人说:“我也不知道。”
第7个、第6个??直到第2个人,依次都说不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出乎意料的是,第1个人却说:“我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了。”
请问:第1个人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他为什么知道呢?
分析:每个人根据前面所有人的帽子颜色,来判断自己帽子的颜色,依存关系为从前往后。
条件逆向:从后一个人回答,来判断其所见。
第10个人如果看见9顶蓝帽子,他就知道自己戴黄帽子。而他不知道,说明他至少看到一顶黄帽子。 第9个人如果看见8顶蓝帽子,他就知道自己戴黄帽子。而他不知道,说明他至少看到一顶黄帽子。 同理可推,第2个人至少看到一顶黄帽子。故第1个人戴着黄帽子。 [逆向思维训练2] 漏油的圆珠笔
1938年,匈牙利人拉德依斯拉奥?J?拜罗发明了圆珠笔。由于有漏油的毛病,这种笔风行了几年,便被废弃了。1945年,美国人米鲁多思?雷诺兹发明了一种新型圆珠笔,也因漏油的毛病而未获得广泛应用。为了解决圆珠笔的漏油问题,许多人都从分析圆珠笔漏油的原因入手,寻找解决办法。漏油的原因很简单,笔珠由于写了2万多字后磨损而蹦出,油墨也就随之流出。因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笔珠的耐磨性能。于是,许多国家的圆珠笔商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究,甚至使用耐磨性能极好的不锈钢和宝石来做笔珠。耐磨性能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笔芯头部内侧与笔珠接触的部分被磨损,又产生了漏油的问题。
正当人们对圆珠笔漏油的问题一筹奠展的时候,日本的发明家中田藤山郎非常巧妙地解决了圆珠笔的漏油问题。他想,既然增加笔珠的耐磨性不能实现,那么不如干脆放弃努力增加笔珠的耐磨性,而把圆珠笔写的字数控制住,不就能解决漏油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他这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吗? 分析:控制油管中笔油的装入量 [逆向思维训练3] 生与死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手下有两个大臣,一个好,一个坏。坏大臣为了独自掌权,总想把好大臣害死。有一天他在国王面前讲了好大臣很多坏话。国王偏听偏信,决定第二天用抓阉的办法来处理好大臣。具体办法是:命令好大臣从盒子里任意抓一个阉,而盒里只有两个阉,一个写“生”,一个写“死”,抓到“生”就活,抓到“死”就死。当天夜里,坏大臣逼迫做阉的人把两个阉都写成“死”字。这样,好大臣无论抓到哪个阉都得死。坏大臣走了以后,做阉的人就偷偷地给好大臣送了信,告诉他这一情况,请好大臣自己想办法。
请问:好大臣在抓阉时,要想什么办法,才能免于处死呢?
正是利用两个阄内容的依存关系,进行逆向转换,即好大臣抓出阄后,立即吞下阄,再查看另一个阄的内容。
[逆向思维训练4] 木料变形 一个人有一些木料。星期一,这些木料的形状是立方体;星期二,这个人把木料弄成了圆柱体;星期三,他又把木料弄成了锥形体。虽然木料的形状变来变去,但他并没有对木料进行切割或雕琢。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分析:条件逆向:木料本身依存于形状。物质形状又依存于什么呢? 固体形状依存于颗粒排列,液体和气体形状依存于容器 [逆向思维训练5] 停业的酒店 保罗、劳伦斯和辛格三位老板,共同出资经营一家酒店,但后来因故必须停业。此时,资金、利润及器皿类等,均可等分为3份,只剩21瓶酒,其中7瓶还未开封,7瓶只剩一半的威士忌酒,另7瓶则是空瓶子。所以,三人便想把瓶子数和威士忌酒的量等分为3 ,却怎么也想不出分配法。若一人不得取4瓶以上相同的酒瓶,应如何分配?
分析:条件逆向:瓶子依存酒,均分酒。10.5瓶酒,三等分为3.5。 保罗:3+1+3 ;劳伦斯:2+3+2;辛格:2+3+2 。 [逆向思维训练6] 作案时间 在案发现场,发现有一堆支离破碎的手表残物。从中发现手表的长针和短针正指着某个刻度,而长针恰好比短针的位置超前一格。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更多的线索。可有人却从中推出了凶犯作案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是几点几分呢?
分析:短针的一个刻度间隔,相当于长针12分钟。长针可能在0分、12分、24分、36分、48分。 条件逆向:短针依存于长针来推理。
第七讲 辩证思维训练
一、什么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因此,辩证思维包括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结束了自然哲学的时代,标志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进入到辩证思维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承认世界是有序的、和谐的、统一的整体。第二,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三,承认自然界和科学理论的可变性,由于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反映自然界本质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概念也不可能是永恒正确的。 二、辩证思维训练要点
辩证思维四种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人的认识是不断地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恰恰是归纳和演绎交替使用的过程。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主体在思维中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整体走向部分的过程;综合则是主体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整合,全面地把握对象的方法,是思维从部分走向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分析,就难以认清对象的部分和细节,从而难以正确认识整体。因此,综合离不开分析。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如果对整体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析也无法进行。因此,分析也离不开综合。 3、抽象与具体
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称之为感性具体。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称之为理性抽象。
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进一步弄清各个部分的各种科学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规定在总体中各占什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
理性的具体与感性的具体有着本质的不同:感性的具体是零散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性的具体则是把事物的各个抽象的规定综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是对事物完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认识。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历史是指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逻辑是指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规律,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在本质上、内在规律上的符合,并非毫无差别的绝对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有本质的东西,也有非本质的东西;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逻辑并不反映历史发展过程那些大量的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而是集中反映发展过程的本质、主流、必然性、规律性。 三、偶然与必然
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运行的轨道,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切都是那么地有规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今天的现状是过去种下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辩证思维训练1] 找相同点 请你找找看,下面的两个数有多少相同点? 2468
3579
分析:①阿拉伯数字;②正整数;③四位数;④由小到大;⑤等差;⑥同奇同偶; [辩证思维训练2] 忙碌的鸽子 哥哥早晨步行去郊游。刚走1个小时,弟弟从电视中得知中午有雨,立即骑车给哥哥送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