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10424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蛋白组学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构基因组学 1 秋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25 1 春 秋 秋 秋 春 秋 74010426 74010427 74010428 74010429 74010430 74010431 74010432 74010433 74010434 74010435 74010436 74010437 74010438 74010439 74010440 74010441 74010442 74010443 74010444 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昆虫形态学 水生昆虫学 系统昆虫学与昆虫地理学 进化昆虫学 昆虫学文献 昆虫生理生化 昆虫毒理学 昆虫病理学 农药生物学 农药环境毒理学 昆虫生物化学分离技术 生物农药原理与应用 植物源杀虫剂及其作用机理s 昆虫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 昆虫遗传学 昆虫发育生物学 昆虫免疫学 昆虫的生长和控制 3 2 2 3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2 秋 2 秋 2 秋 2 春 2 2 秋 春 2 2 秋 秋 2 2 2 春 秋 秋 2 秋 2 春 2 春 2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45 74010446 74010447 74010448 74010449 74010450 74010451 74010452 昆虫生态学 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 昆虫分子生物学 昆虫分子生态学 昆虫化学生态学 害虫生物防治进展 资源昆虫学 城市昆虫学 植物检疫原理和技术 2 春 春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 2 春 1.5 春 1 秋 2 秋 2 秋 2 2 春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53 3 秋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植物检疫方向硕士生必选 #植检学科二 74010454 入侵生物学# 2 春 硕士生六选#植检学科二 74010455 杂草防治原理# 2 秋 硕士生六选#植检学科二 74010456 鼠害防控技术# 2 秋 硕士生六选#74010457 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 植检学科二 2 春 硕士生六选#植检学科二 74010458 农药与环境# 2 春 硕士生六选#74010459 植保信息技术和应用#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评价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农业生物安全 植物有害生物诊植检学科二 2 秋 春 秋 硕士生六选74010460 74010461 74010462 74010463 2 2 2 3 选修 秋 秋 选修 选 断与监测 74010464 *修 1.5 春 选修 修 选修 修 选修 植物保护研究技术 硕士生指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不包括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 培养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安排时间 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要求 硕士生 普博生 硕博连读生(直博生)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2.博士生资格考试 3.实践教育 4.开题报告 5.教学实践 6.学术交流 课程学习计划:入学1个月同学院要求 内;论文工作计划:第2学期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第3学期 第5学期 学分 备注 2.0 4.0 2.0 2.0 2.0 博士生必修 硕士生必修 硕士、博士必修 博士生必修 博士生必修 硕士、博士必修,硕士生不计学分 第2-3学期 第2学期 第3学期 第1-5学期 第1-7学期 第5学期 第1-7学期 第1-9学期 第7学期 第3学期 7.中期考核 同学院要求 第5学期 2.0 8.同等学历或跨学科考生补修本学科主干课程 硕士研究生:所有研究生的答辩由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答辩。 普通博士研究生(四年制)答辩要求:至少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限第一作者),或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2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者才能申请答辩;学习年限至6年者发表2篇核心期刊并由二级学科讨论决定是否可以申请答辩。文章、专利的署名应是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奖励排名要求为一等奖前6位,二等奖前4位,三等奖前3位,国家级奖励名次不限。学习年9.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限至6年者,仍无文章发表的由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答辩。提前毕业的研究生至少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限第一作者),而且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直博生(硕博生,五年制)研究生答辩要求: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限第一作者)、或获得发明专利、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者,且累计影响因子3 以上才能申请答辩;学习年限至7年者发表2篇核心期刊并由二级学科讨论决定是否可以申请答辩。文章、专利的署名应是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明专利需排名前2位,奖励排名要求为一等奖前6位,二等奖前4位,三等奖前3位,国家级奖励名次不限,每项相当于SCI影响因子1.5;国家级科技奖励前5位,相当于SCI影响因子3 以上。学习年限至7年者,仍无文章发表的由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答辩。提前毕业的研究生至少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限第一作者),累计影响因子3 以上,而且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对于普通博士生和直博生在学满3年后,且发表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3 以上,经导师批准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培养环节要求 (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生主要培养环节要求 一、博士生资格考试要求(包括考试对象、考试的时间、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考试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试时间: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并修满课程学分后,开题报告前应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其中普博生在第3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5学期完成。 3.考试方式:教授会考评,PPT汇报并提交文献分析报告、研究计划与方案。 4.考试内容: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进入论文工作前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是否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学术能力。考试内容除应覆盖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涉及2~3个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及分析能力。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所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附件1)。其中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的评定占40%,重点考察博士生对一级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拟从事研究的学科方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学术能力的评定占60%,重点考察博士生危险阅读能力、研究计划设计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等。资格考试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计2学分。未通过考试的博士研究生,可以补考一次,并将该生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补考仍不及格者,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6.组织形式: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生资格考试评定小组负责资格考试,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
二、开题报告要求(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开题报告撰写规范、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
1.开题报告时间:普博生在第3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5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组成部分: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
3.开题报告文献要求: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必须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言而有物、引用准确、综而且述,引用文献不低于4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低于30篇。开题报告字数不低于15000字,但不超过20000字,错字率在0.1%以下。
4.开题报告评定: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公开进行,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均可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进行开题报告时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成员名单须在开题前由所在一级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批准。开题评定小组对博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报告的规范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附件2),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必要性,研究方案可行,预期结果可以实现等。。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进行开题。开题报告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二)硕士研究生
1.开题报告时间:在第2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组成部分: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点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
3.开题报告文献要求: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必须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言而有物、引用准确、综而且述,引用文献不低于3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低于20篇。开题报告字数不低于10000字。文献阅读应以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资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