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题报告评定:由二级学科成立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导师组成;开题报告评定应公开进行,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均可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进行开题报告时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对对硕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报告的规范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附件2),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正确性。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进行开题,开题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开题报告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并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三、中期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普博生在第5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7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公开进行。
4.考核内容:中期考核是对博士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并取得部分研究结果所开展的工作检查,中期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博士研究生回顾和总结研究进展,及时了解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专业学术能力的健康发展。考核内容包括:(1)论文中期进展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研究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及预算、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等(附件3);(2)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完成情况,包括检查博士生是否已完成了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教学实践的培养环节。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论文中期进展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按《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期进展评定表》(附件3)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重点考核论文计划及调整情况(占10%)、论文工作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占80%)、论文后续工作计划(占10%);论文中期进展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不通过者限期重做,并将该生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仍未
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课程学习及资格考试、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教学实践培养环节已完成且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中期考核。
6.组织形式:由二级学科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论文中期进展评定等工作,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
(二)硕士研究生
所有在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于第3学期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前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环节,重点考核课程学习以及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环节的进展情况。
四、实践环节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教学实践环节应在中期考核前结束,普博生在第1-5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1-7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提交相关材料,上有主讲教师或导师等相关教师的签字,综合评定。
4.考核内容:包括参与讲授本科或硕士课程的部分章节或组织讨论、参与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参与课程答疑或批改本科生作业或试卷、参与辅导课、习题课或其他人才培训课、参与编写教材等。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不少于2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的教学实践,由主讲教师或导师等相关教师对博士生教学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定项目和评定标准按《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成绩评定表》(附件4)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者记2学分。
6.组织形式:由导师负责总学时及总成绩的综合评定。 (二)硕士研究生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在第2-3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PPT汇报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综合评定。 4.考核内容:由4部分组成,包括实践内容和实践教育参与的时间、实践效果、实践报告汇报情况和实践记录是否完整等。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评定项目和标准按《植物保护学科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成绩评定表》(附件5)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实践环节考核者可获得4学分。
6.组织形式:由二级学科成立5位导师组成的硕士生实践教育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评审。
五、博士生学术交流环节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普博生在第1-7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1-9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提交经导师审定签字的“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一份学术墙报,一份本人学术报告的幻灯片(PPT),综合评定。
4.考核内容: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次国际学术交流(包括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短期访学或中外联合项目等;同时应参加10次以上本学科研讨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 其中至少一次为本学科领域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且至少一次为学生本人在二级学科(含)以上范围内所作的学术报告。每位博士生每学期在实验室或组会上进行文献研读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应不少于2次。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和实验室或组会学术交流情况以及提交的学术活动记录册、学术墙报和学术报告的幻灯片(PPT)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评定项目和标准按《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成绩评定表》(附件6)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6.组织形式:由导师负责评定。
附件1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项目 评定内容 一级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概况、理论体系、知识基础、研究方法评定标准 各项成绩 基础理论等(满分20分) 专门知识 学科方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计40分) 掌握程度:本学科方向及相关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跨学科方向的融会贯通及拓展(满分20分) 文献分析能力:国内外文献阅读与分析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满分20分) 优:18-20分, 良:16-17分, 中:12-15分, 差:1-11分。 基本学术能力 (计60分) 研究计划能力: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的初步计划(满分20分) 学术表达能力:阐述相关内容、回答相关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整体质量(满分20分)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生资格考试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各成员分别打分,
取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
评定小组成员(签字):
评定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