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11)

2021-09-24 16:51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

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

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懂得这一点,即懂得历史唯物主义。

因此,《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当历史的条件成熟之时,真正的“历史科学”就能够生长出来。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化来说就是,这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发表于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献之一,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其独特性表现在:首席爱你,《共产党宣言》是作为当时一个共产主义组织的政治纲领而问世的,这意味着它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纯粹理论活动,而直接联系着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实践。这是对以黑格尔哲学为集大成者的欧洲形而上学的根本颠覆。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在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上融合起来。其次,《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恰逢其时。当时席卷整个欧洲的1848年革命全面展开,但由于革命成果为资产阶级所侵吞,《共产党宣言》在其后的的20年中实际处于被封杀的境地。然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之后,《共产党宣言》在世界范围内重获新生,各国工人阶级---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纷纷向它求救,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各种译本所作的诸多序言中清楚地看出,最后,一个多世纪以来,《共产党宣言》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中日益成为科学共产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其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因此,它标志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对此,列宁有着这样的概括:“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有着自己的产生历史。这首先与共产主义者同盟有关,该组织的前身是成立于1836年的正义者同盟,其成员主要是侨居伦敦和巴黎的德国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按照恩格斯的提议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采用了新的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代替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恩格斯受大会委托为同盟撰写了一份问答式的纲领草案,题为《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于同年11月底到12月初在伦敦召开,并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宣言形式拟定纲领。1848年1月底,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新世界观。这就是具有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移动通信4G技术简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