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种运动,如果这种运动亦被想象为空间性的话,便是偏离直线的运动。因此,
伊壁鸠鲁所补充的偏斜运动,正是表明原子之单纯物质性的否定,即纯粹的形式。
它意味着原子的这一规定离开其物质性的存在,从后者偏离出去,并构成为后者
的否定。最后,伊壁鸠鲁在原子的“排斥”中,实现了原子的概念。在排斥中,
直线下落(即原子的物质性)和偏斜运动(即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
来了。排斥就像是一个合题,按照这个合题,原子既是抽象的物质,又是抽象的
形式。由于伊壁鸠鲁通过偏斜运动设定了原子的纯粹形式,所以他实质地表述了
这样一种哲学原则,即抽象的个体性之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下落运动是非独立
性的运动,而原子是像天体那样具有绝对独立性的物体,所以它们就应该像希腊
人所了解的天体那样,不是按直线而是按斜线运动的。
在这里,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得到了重要的发挥。正像伊壁鸠鲁的卓越阐释者
卢克来修所断言的那样,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它正是原子胸中能进
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因此,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只注意到原子的“物
质方面”,由于原子概念的形式方面(即偏斜运动)还根本没有出现,所以他只
是把原子理解为一种强烈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而伊壁鸠鲁还注意到
原子的“观念方面”,按照这一方面,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原子因而被理解
为活的、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元素,被理解为单个自我意识之批判性和否定性的象
征。因此,尽管伊壁鸠鲁牵强粗陋地解释物理现象,但马克思仍给予他以极高的
评价:由于他阐释了能动的原则并代表着一种自由的无神论,因而是“最伟大的
希腊启蒙思想家”。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哲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批判或
否定的环节,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它作为一种社会学说的基础,其实践意
义便是论证了人的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克思明确声称自我意识的立场,但却仍然保持着对自我
意识哲学的某种批判态度。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费希特主义倾向(存在和应有的对
立)不同,毋宁说是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于黑格尔的思有统一原则。他试图根据
精神和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有机发展的概念,来引申出世界历史的辩证发
展。因此,马克思批判说,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
在中的自由;由于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不能作用于周围环境,因而这种精
神自由具有抽象的性质。尽管抽象的个别性摧毁了一切超验的东西,但由于个别
性在事物中不居统治地位,所以它也使“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成为不可能了。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必须积极地干预生活和现实,思想只有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能
动活动,才能使意志的力量走出阴影的王国,以反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这一
点是马克思同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最初、微妙的分歧,而这个分歧后来很
快就发展为同“自由人”决裂的契机。
综上所述,《博士论文》的主旨乃是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并在这种原则中找
到了政治激进主义和自由无神论的哲学渊源;然而,它又隐约地透露着一种脱离
青年黑格尔运动之主观主义的意向,即强烈地实现思想的倾向,强调哲学和周围
世界的相互作用。因此,当时马克思一方面和鲍威尔一样,相信精神的绝对创造
活动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不是把这种活动归诸精神的主观性是,而是试图通
过精神和现实的有机联系去理解这种活动。就这两方面而言,部分地表明马克思
新世界观的最初根源和理论素材,表明这种理论取向如何为其他思想材料的进一
步介入做好了准备。
我们从《博士论文》中选取序言和第二部分第一章供读者学习。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底,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
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该论文在形式上标明为一部著作的导言,但在内容上
是完整的、可以独立成篇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又称《克罗兹纳赫手稿》,写
于1843年夏,未完成,包括39张手稿,直至1927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
究院第一次用原文发表。
该论文的理论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莱茵报》时期(1842-1843)同
“自由人”(包括鲍威尔兄弟梅因、布尔、施蒂纳等人,他们大多是马克思先前
“自我意识”立场的同道)的决裂以及使马克思感到“苦恼的问题”;其二是费
尔巴哈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就第一方面而言,同“自由人”的冲突,表明马克思
对于抽象的空论深恶痛绝,并开始深刻地思考哲学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已经意识
到,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应该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认真地
注意到“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这促使马克思力图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
界。同时,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由于大量接触到现实的社会问题,马克
思不得不“回到人间”,而且对黑格尔体系中很少涉及的物质利益问题感到为难。
为了解决使他感到困惑的问题,马克思写的第一步著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这一批判所得出的结果是: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由其本身
来理解,也不能由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植根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中,
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中。
另一方面,就费尔巴哈的作用而言,尽管对其影响的时期的范围,学术界一直
存在争议,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之“热忱地欢迎”这种世界观,却是确凿
无疑的。费尔巴哈炸开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在他看来,唯心主义乃是借助于主体和宾词的颠倒,把现实的主体---人变成了观
念的宾词。要正确地理解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就不能从思维出发,而应当从
存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出发,而应当从当下的、直接
感性的存在出发,也就是从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自然界出发,而把观念看成是现实
主体的宾词。费尔巴哈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唯心主义和宗教是同样颠倒的世界
观:由于宗教把上帝变为主体,而把人变为宾词,所以它直接地完成着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