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第十一条:概括对于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表达了他的哲学观。马克思既已把一切概念的知识归结到它们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的起源,他自然要求对整个哲学传统包含的纯粹理论态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进行批判,认为哲学在这种态度和方式中只是解释了世界(并且可以有多元化的解释方案),却忽略了哲学作为真理的事业的根本任务。这任务是只有通过去把握历史运动中的人类感性实践的珍惜那个,才能够完成的。因此,哲学必须扬弃自己的抽象的理论态度与方式,从而去打开一条能够理解并引导感性实践的新道路。
综上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哲学的若干最基本的问题上勾勒了人
类思想的新坐标,在这新坐标上,思想才有希望真正回到自己的事情本身中去,因此,这一文献具有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不朽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现在我们这里所用的中文版本,依据的是1985年的德文单行本,所以与1960年的全集中文版有所不同。
从手稿的表达方式来看,此著一方面具有论战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具有作者对自己的见解作进一步探讨的性质,所以并不具备确定的原理体系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但这与其说是它的缺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运用理解力,去体会在一场哲学革命之后作者关于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真正性质和任务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之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一个纲要。应当把这两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它们同时是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开山之作。至于1844年的那部著名手稿,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那里,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新世界观是这场哲学革命所结出的果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观,不简单地是一种将唯物主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观点,而是把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的新本体论境域。这个统一的前提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实践”即是把自然的东西变成社会的东西的活动),这一重要的本体论思想,发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地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而后详尽地阐发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因此,我们从这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中选取《费尔巴哈》章供读者研读。这样的选读也有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作为依据,马克思在该著的序言部分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主要地具有从正面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的作用,它可以被视为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论。
《费尔巴哈》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发新世界观的文献,论题广泛,内容丰富,在其中得到正面论述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以下试分别简要述之。
1、“生活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序言,揭示了作者所要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些词句的奴役。”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续存留着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因此,重新理解生活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