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
在中國哲學中,本體論和倫理學是密切聯繫的,本體論探討以宇宙範圍的普遍性問題,倫理學探討以人類生活為範圍的特殊性問題。普遍寓於特殊之中,特殊含蘊普遍。所以,倫理學與本體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本體論為倫理學提供普遍性的前提,倫理學為本體論提供具體性的驗證。哷
天作為中國哲學中一切道德的根源,也是形上學的第一原理,雖然天的意義可以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觀點下而具備不同的內涵,然而作為宇宙本體的天只有一個,其存在是客觀的,並不會因為人所採取的觀點或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人所能觸及的並不是天的本體,而只是天與人相關或者對人產生意義的那一部分。「天本體」之內容並無法為人所完全理解,人只能以人的方式去了解天,通過德性的修養與弘揚,去理解和把握屬人之天,亦即我們所能探討而實際把握的內容,不是天自體,而是天人關係的天。
(二)強調天人之間的和諧
《禮記.樂記》篇:「樂者,天地之和也。」「天人一體」,是中國傳統哲學各家各派都認同的一種觀念。《莊子.天道》篇云:「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 哷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貫雅,民80,頁177。
- 4 -
中國倫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3)
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道家肯定自然界,否認人的主體性,不承認人對自然的反作用。老莊提出因循自然「無以人滅天」哸,人只能順受自然,導致自然宿命論。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哠,孟子肯定了人的主體性,把人的道德加在天上。在此背景下,《易傳》取儒道兩種思想傳統之長,形成一種新的天人之學的體系。大體而言,《易傳》的天人觀,包括三層意義:即天地人為一整體,天人相參和天人和諧。所謂的和諧,是天人相參的必然結果,也是天人相參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和精神境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合規律運動,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道德理想,在這樣的和諧中,天與人,自然與人,便可以超越分別,達到合一。如《文言傳》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先天而天弗違」,是說人先于天時而動,天時並不違背人的行動。「後天而奉天時」,是說天時的變化到來後,人又能依天時而動。能這樣,就是真正達到了《易傳》所謂的「樂天知命故不憂」,孔子
哸 《莊子.秋水》。
哠 《孟子.離婁上》。
- 5 -
(2) 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
所謂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
在天地人一體的結構中,儒學認為,這樣才能說明人的來源,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以及人的作用與功能等關於人的最根本的問題。因而抓住了人的本質,而顯得深刻,構建儒學重人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及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對於《易傳》的天人觀,朱伯崑先生曾評論說:
中國哲學所倡導的天人之學,總的來說,有兩條意義:第一,講人道不能脫離天道,天道與人道之間有內在聯繫;第二,就理論思維的內容來說,以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相結合考察自然和人生。總之,就是企圖從自然界和人類生活自身中引出基本原理來解釋宇宙的統一性,而不是借助於神道。唎
天人合德思想本發源於文化之傳統,以天人合德為內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實為中國倫理學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國哲學之宗旨所在。以下本文將對「天人合德」觀念作歷史的考察,從史前巫教文化,經殷周時期的天命神學,到春秋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文化的演變過程,追溯它所繼承的歷史文化傳統,有助於我們追蹤
唎 朱伯崑:《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未來走向》,中國:人民出版社,民83。
- 6 -
中國倫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3)
民族倫理的源流,對中國倫理精神的把握具有很大的價值。
三、史前民神雜糅的巫教文化
原始先民生活在黃河流域,主要從事農業的生產,山河大地,日月風雨,原始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這些自然物和自然現象與人類生存發展、生產活動關係密切,它們提供生活環境以及資源,並且浸淫著人類的生命與情感。自然與社會都不是遠離人類而存在的,自然本身的變化為原始的農業生產帶來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順應自然及其變化,成為原始先民的共同心態。這一時期,人與自然處於和諧關係之中,並從中產生了與自然溝通交感的信仰。
思想史的發展和現實歷史的發展具有同步性,儒學的歷史萌發於春秋末年,到戰國充分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大學派。但是從其思想淵源來看,儒學倫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巫術宗教文化,和殷周的天命神學觀念的演變,再發展為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早期人類的歷史固然茫然難知,但它的具體情形在神話傳說中還是有所反映,在古典史籍中也有所記錄。中國最早關於天人關係的描述,首見於上古傳說的文獻記載,為「民神雜糅」與「絕地天通」之傳說。在上古原始社會裏巫術盛行,整個人類歷史的史前時期都瀰漫著濃厚的巫術宗教氣氛,〈楚語〉中
- 7 -
(2) 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
的「民神雜糅」與「夫人作享,家為巫史」描述了當時的現實情況。在以血緣關係維繫的氏族社會制度下,人與人、人與自然平等,每一個人都能和神感通,神人合一。神人之間的交感是通過氏族在每一個人之間進行的,每一個人員都有參加祭祀的權利,祭祀成為溝通神人最重要的一環。祭祀的普遍性,可以說明遠古祖先把人類自身和自然界等同起來,一切人乃至動植物等都看作與自己一樣的存在,模糊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界的界限。於此原始時代的人們,處於萬物有靈和圖騰崇拜階段,把神靈賦予自然界的山水巨石,加以崇拜,從而在人與自然物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樑。原始人把自然與社會都看成與人類一樣的生生不息的生殖過程,把天地自然萬物都容納進生殖圖式之中,因而特別重視對人的生殖器官的崇拜唃,天地生萬物的信仰在遠古先民那裏就已經有了。這是一個神人不分的時期,神是人信仰的對象,並且是人的本質之所在。承認人與神之間具有交感互通的關係,人類生活的各方面都是聽命於神,並把一切災難與成就都歸之於神的作用,人必須討好神,祈求神賜福於人。那種神人不分,民神雜糅,神人交感,或者神人異形同構等是原始先民的基本觀念,也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信仰源頭。
唃 王志躍:《先秦儒學史概論》,台北:文津,民83,頁38~39。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