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 图文(7)

2019-01-10 11:20

中國倫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3)

政治現實,孕育了新的思想相繼萌芽,力圖擺脫傳統天命神學束縛的思想,促使天命神學得到初步的改造。這個時代的課題是,如何使政治從無序恢復有序,如何重建社會的穩定,達到長治久安。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們努力從不同的方面,去尋找理想社會形式賴以建立與存在的基礎,為新的社會禮制和風俗習慣的存在提供形式上的根據。這其中天人思想的轉變可從下述二端來看:

(一)「人」主體意義的突顯,人道意義得以發揚。春秋時期巫術宗教極大的衰弱,排斥巫術的天人交感觀念,為春秋時代天人思想的一種進步。《國語.周語》中記載單襄公預測晉國之亂,即顯現此種理性傾向的思考:峬

單子曰:「晉將有亂,其君與三郤其當之乎!」魯侯曰:「寡人懼不免於晉,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對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見晉君之容,而聽三郤之語矣,殆必禍者也……夫目以處義,足以踐德,口以庇信,耳以聽名言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喪則有咎,既喪則國從之。晉侯爽二,吾是以云。夫郤氏,晉之寵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懼矣。高位徥寔疾顛,厚味寔臘毒。今郤伯之語犯,叔迂,季伐。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有是寵也,而益之

29 - -

(2) 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

以三怨,其誰能忍之!」峬 單襄公所言,既區分天道與人事之別,其所作的預測,實乃皆依據人事、德行、時勢所作的理性的判斷,毫無宗教神秘的意味,人道意義的發揚,代表對人理性能力的信賴。

另外,周初的天人觀,其所重者乃在於治民之天人觀,此如《尚書.康誥》:「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爽惟天其罰殛我。」又云:「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皆重在政治上治民之考量,並未成為普遍的道德意識之覺醒。至於春秋則因時局動亂,人被迫的面對自身之處境,故有《左傳.垣公六年》季梁說:峿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繫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憑依,將在德矣。 峬 轉引自徐復觀前揭書,同註娗,頁52。

峿 同註埇,頁132。

30 - -

中國倫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3)

這正體現了春秋時代之道德自覺或人文自覺,從現實生活中認識到了天人之際的關係問題,天道觀打破天人之間的隔閡,提高人文自覺,並為後來先秦儒家天人合德的思想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社會內容。

(二)天命神學向人文文化轉換,禮成為溝通天人的橋樑。禮原來和宗教祭祀有關,到西周,周禮則廣泛地表示了社會政治制度;到春秋,對於禮又有了新的認識,它成為調整和維繫人與社會關係的準則,並以此作為評判國家政治得失的準則。所謂:「禮,國之紀也。」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峱「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峷人們對禮的來源和本質有新的認識和說明,把禮和天聯繫在一起,所謂「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崀,「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己則反天,而又以討人,難以免矣……。」峹人們之所以循禮,是因為「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帩,所以「禮以順時」帨,禮成為溝通天人的橋樑。子產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庨子產認為在天地與人之間存在著可以貫通的關係,禮成了天地萬物與人類社會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則。子產以天人合一的角度來論

31 - -

(2) 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

禮,禮的本源於天、根於地,以天來論證自然社會與人生的根本問題,以禮來溝通天人,也就是為人類的倫理道德規範和社會政治秩序找到了一個終極的根據。峮峱峷崀峹帩帨庨 在春秋時期的思想轉向中,可以看出天命神學向人文文化轉換,以天道規範人道,能盡人道便是天道,這種新的觀念對後來的禮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如《荀子.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後師者,治之本也。」認為禮本源於天,「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記.禮運》:「夫禮,先王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孔穎達《禮記正義》序:「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

峮 《國語.晉語》。

峱 《左傳.隱公十一年》。 峷 《左傳.昭公五年》。 崀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峹 《左傳.文公十五年》。 帩 《詩經.商頌》。 帨 《左傳.成公十六年》。

庨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以上引文轉引自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台北:文津,1995,頁13~23。

32 - -

中國倫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3)

之乃人情之欲。夫上資元氣,下秉四序,賦清濁以醇,感陰陽而變遷。」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思想的時代特徵,對爾後儒學天人合一觀念產生的深刻影響。 春秋時代天人思想特點之描述,其異於前此之天人思想最重要的分別,乃在於「人」之理性能力的自覺,是中國人文精神之進一步發展。然春秋時代廣泛之天道觀,並不完全純粹毫無駁雜,真正能脫離原始宗教的迷信色彩,則有待以傳承周文為職志的孔子之出現。徐復觀先生說:

在中國文化史上,由孔子而確實發現了普遍地人間,亦即是打破了一切人與人間不合理的封域,而承認主要是人,便是同類便是平等的理念。……孔子打破了社會政治上的階級限制,把傳統的階級上君子小人之分,轉化為品德上的君子小人之分,因而使君子小人可由每個人自己的努力加以決定。庮

孔子傳承周人之天人觀,進一步確立德性之生命主體,天人思想的創新在於,將原本只屬於君王的「敬德」,轉化為人人普遍內具的德性原理,其所成就之倫理道德哲學是中國天人思想最重要的轉折。

庮 徐復觀:〈孔子的性與天道-人性論的建立者〉,《民主評論》,第11卷第22期,

1960.12,頁2。

33 - -


中国伦理思想起源之研究 - 图文(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国食用油市场现状调查与盈利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