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传统工业。第一,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由单线末端治污向生产全过程治污转变,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单位产出的废物排放量。第二,建立完善生态工艺,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和生产工艺横向耦合,以及实行物料多级利用的方法,对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实施全过程控制。第三,围绕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组织科研和生产攻关,推进成熟科技成果的应用。鼓励改善煤炭燃烧工艺、探索和建造新的燃烧工艺和节能技术。鼓励企业回收有价值“废弃物”重新加以利用,对不能利用或不能完全利用的废弃物,尽可能地采用必要的回收性净化工艺进行净化或无害化处理。第四,环保部门要开展对重点企业“三废”以及大气、水、土、噪声、植物的制度化监测工作,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基础材料。第五,促进对环境无害化产品的需求和以环境无害化方式使用产品,减轻环境危害,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大部分污染,减轻污染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四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创新,大力开展包括生态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一批对新型工业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支持现有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开展高新技术原创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推进技术升级,运用对传统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改造。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引进国内外适用的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将良种优质化,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循环工业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环保设备技术等作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的重点方向。
五是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支持现有环保骨干企业推进重大国产环保装备和制造的开发和研制,形成成套系列的污水处理设备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发展以生产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生态型多元复合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生态型农药、环保型除草剂、可降解农用薄膜、无污染安全型养殖动物疫病用药及杀菌剂、无污染饲料添加剂等环保型农用生产资料制造业,加快相关技术和绿色生资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以高新环保技术产品为龙头,环保产业研制和开发生产基地为载体,环保产业规模化为目标的绿色环保支柱产业体系。通过上市、重组、兼并、联合、技改等形式,尽快形成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知名度和环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努力探索循环工业之路。建设循环型企业。以冶金、煤炭、电力、食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白酒行业的大企业为重点,科学协调、连接企业内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经营布局和工艺流程,促进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实现资源多次加工增值,促使产业链延伸与根治污染“双赢”。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通过能源、水等资源的梯级利用,物料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方法,对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实施全方位控制,形成工业生态链网。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一方面,鼓励新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以有利于物质多级利用和能量流动、合理转换生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使其紧紧围绕某一项主导产品或某一种工业原料的综合利用加工,将生产原料的企业和生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企业按一定的流程组合在一定区域内,并在各个流程环节上布局综合利用废物料的其他企业及相应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另一方面,选择有条件的现有开发区进行试点,认真分析园区内各企业能源、水和原料现状以及物流、能流的链接关系,科学规划园区内企业布局,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整合、协调园区内企业能源、水、原料的配备关系,提高园区内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