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探索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的新途径
(1)加速发展信息产业。重点突破软件、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与通信、计算机与软件、数字化电子及信息安全等重点产品,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从而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强大后盾。针对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和软件的智力汇聚型特点,要以发展软件产业为核心,以软件产业的突破带动硬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2)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传输网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发各个层次、各个系统、种类的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推动政府、企业和家庭上网,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前尤其要强调服务于我国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议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
(3)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要以促进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工业控制的智能化和制造装备的数字化为目标,继续研究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特别是现代设计工程技术和网络协同制造技术、现代企业先进生产模式与管理技术、基于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和系统集成、优化软件、顺应网络化趋势的快速响应制造技术及基于数字化的现代装备等。
(4)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不同行业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准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大信息化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从实际出发,从解决突出问题人手,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三改一加强”和强化基础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的紧密结合。规范企业信息化咨询与服务市场。
(5)营造有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现代化的综合环境。要完善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加强信息产业监管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以信息化的新路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根本转变。在整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融合信息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加快农村现代化;以辅助农业发展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为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因特网、广播电视网为依托,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向农民进行各种方式的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转变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落后观念,为农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7)提升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国内外经验证明,在服务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整体上,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需要在发展中探索真正符合国情、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全面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既为当前服务业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将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
(8)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尽最大可能,尽早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补充传统教育的不足,对全体人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根本性任务。需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体制、观念等方面全面创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者和劳动者。
(9)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社会发展。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社会发展步伐。
(10)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积极调整体制和机制,形成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新环境。
(三)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