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探讨(13)

2010-06-18 08:06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每年递增0.26个百分点,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均占世界市场份额第一。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初具规模。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的角度看,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的制造业基地。为此,我们要把握国际制造业重心东移特别是向我国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朝着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方向努力。一要抓好品牌建设,开发和形成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独立品牌。二要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培育自己的研发体系,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同时,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三要在一些战略性的高新技术领域,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掌握源发性技术,开发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四要在一些重要的地区建成若干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集中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五要推进产业集群化、区域制造业一体化。六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网络。 

  (六)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将以人为本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指导思想,明确社会全面进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福利作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和优先目标。发展是硬道理,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是最硬的道理。二是加强对社会发展领域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时妥善处理社会问题,更加重视社会领域的持续发展。三是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和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机制,把社会发展前置于经济发展。四是加大政府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五是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使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2.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一条途径是采取调整农业结构、形成规模经营等措施提高农村生产力,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条途径是促进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坚持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发展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避免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造成城市超负荷运作、城市病严重的局面发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及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改良土壤和种子,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农产品的市场预测和分析,引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以服务业发展来支撑农业,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各类经营、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提高工业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吸收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全面地发展服务业,改变当前三产比重低的状况,为一、二产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水利、林业、交通、通信、电网、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设施。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一是在区域之间建立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机制。清理、取消造成区域市场分割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建立区际劳动力资源的正常流动机制。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二是构建和完善区域发展结果相对平等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的地区差别采购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制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的土地、金融和税收政策。三是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局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东部经济,必须要保持东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必须大力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地区特别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中部五省,要加强区内联系、优化区内环境、整合区内资源、实施整体联动、促进经济崛起,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呼南应北的区位优势。东北地区要加快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作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探讨(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对我市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