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对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离开工业化就谈不上信息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工业化程度越高,专业化分工越发达,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会越先进,信息化的需求空间就越广泛,必将促进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达的信息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工业基础之上。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重复西方国家的道路、等待工业化完成以后再提出和实施信息化,而是要形成互动。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引擎”与动力,对工业化具有带动作用。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位势和向下兼容的特性,对传统技术和产业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带动作用,而不仅仅是推动、促进作用。信息化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能简单理解,它更是一种经济性、社会性、体制性的全面带动,这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所依托的知识经济形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最主要特征。
信息化与工业化形成良性互动的关键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如今的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对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尽管引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但管理思想、组织形态、企业文化、市场形态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将无法适应信息全球化、标准统一化、业务融合化的需要,形成“IT黑洞”和“信息孤岛”,甚至会陷入不搞信息化等于“等死”、搞信息化等于“找死”的信息化怪圈中不能自拔。
2.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提升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相继推出了“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等重大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汽车业带头引进日本的精益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结合“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并对制造过程和管理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还建立了全国制造技术推广中心网络,促进地区技术联盟的建立和制造工程教育培训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呈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下降、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的少见的兴旺局面。1991—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微电子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1990年美国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平均时间需要35.5个月,至1995年只需23个月。
工业发达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既注重技术的超前性,更重视来自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在关键技术的选择上注重系统集成技术与单元技术并重,通过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传统工业实现从决策、管理、控制、工艺设计到加工、生产装备水平的全面升级。在发展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政府通过若干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在机制上促进制造型企业的自相似、自组织和自优化,在方法上促进制造的分布化、模块化和信息化,在战略上强调面向用户、面向员工和面向过程。
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浪潮面前面临着两种命运:一种是把握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可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步人先进行列;另一种命运则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方面的“知沟”(knowledge gap)将不断加深,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将完全失去主动权,从而带来新的边缘化。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重视本国的信息化进程,出台一系列计划,采取措施急起直追。如韩国和芬兰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这些国家在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侧重于结合自身特点,把握发展中的某一契机,形成局部的优势,从而带动工业化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