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药学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内在形式。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物种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居群之间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不仅包括变异水平的高低,也包括变异的分布格局。
一、遗传多样性的形成
遗传多样性是由于遗传信息在外界或内在的因素作用下,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导致的遗传变异。 这些变异在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中得以固定,形成目前物种间或物种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种群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组成了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各种群由于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和其它原因组成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中,遗传结构更容易发生偶然的变化,基因频率会出现随机增减的现象,我们称其为遗传漂变。
自然选择: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遗传变异在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遗传多样性。
:基因能在种群间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基因流. 当一些个体从一个种群迁移到另一个种群时,它们把自身的基因带到新的群体中,使新的种群的基因组成、基因频率等都产生较大的变化。 的产生。 二、遗传多样性的测度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揭示. 包括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前三种都是基因表达型标记,多态性位点少,易受环境影响,DNA分子标记反映遗传信息的变化,位点多,不受环境的影响。
遗传多样性常用的测度有遗传分化指数,包括基因分化系数(Gsr)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Jaccard 系数、杂合度;基因多样度;遗传距离;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等,这些指数可通过各种分析软件获得。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在生药学研究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中首先是有关各级分类群的概念,其中物种不仅是基本的分类单位,也是生物繁殖单元和进化单元,当然也是中药使用的基本单位。
生物学家可以从基因到群落各个不同层次上研究药用植物亲缘进化关系,但都离不开与物种打交道,但是,对“种”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
“在生物学中,再没有像物种概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争议”,因此,在研究药用植物亲缘和进化关系时,有必要对有关物种的形成以及概念和观点加以归纳。
一、物种的概念
物种形态的千变万化决定了人类对物种本质认识的分歧,这种分歧必然带来分类上的不一致甚至混乱。 20世纪初,分类学家愈来愈感到需要寻找更好、更客观的方法来替代形态分类以确定物种和亲缘关系。 实验方法被应用于分类学,细胞学、生态学、遗传学、杂交、移栽等技术都用于分类研究。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实验分类学”的概念以及用生物型、生态型、生态种、近群种、能配种等术语来描述分类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