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药学 (1)(19)

2020-12-24 22:24

分子生药学

与5.8S、5.8S与26S间的基因间区分别称为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 rDNA基因高度重复,以串联的方式排列于核染色体上,由于拷贝间足够快的一致进化,使核糖体RNA基因拷贝表现出高度的均一性。 在高等植物中,rDNA的编码区序列高度保守(不同纲、目间的同源率可达90%以上),序列差异主要表现在ITS等非编码区上。 rDNA的编码区(18S、5.8S及26S)序列一般用于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 非编码区(ITS)序列常用于较低分类阶元的系统学研究。 18S基因编码核糖体小亚基的18S RNA,其序列长约1850bp。 18S序列适用于被子植物内高级分类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 由于不同类群间18S序列的变异程度有所差异,18S有时也可用于关系的重建。 18S~26S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被5.8S分为ITS1和ITS2,ITS可能是分子系统

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序列之一。

ITS区在裸子植物中的变异复杂,仅ITS1区的长度变异可相差几kb,不适用于裸子植

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在被子植物中,ITS区既具有核苷酸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又有长度上的保守性,很容易在

近缘类群间排序。而且丰富的变异可在较低的分类阶元上(如属间、种间)解决植物系统发育问题。

2.叶绿体基因组(cpDNA)

叶绿体基因组为闭环双链DNA。

长度一般为120~220 kb(多在120~160kb之间)。

长度变异主要由2个反向重复序列(IR)引起。这2个反向重复序列长约22~25 kb,将

整个cpDNA分为一个大单拷贝区(LSC)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 。

①基因组较小

②差异明显

③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序列进化速率相差较大,适于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 ( :用于远缘属间及科级以上分类群的研究。

用于科内、属间、甚至种间、种下关系的研究。

解决属下,特别是近代分化类群的系统关系。

适应于近缘科间、亚科间、族间或属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一区域的序列变化并不足以解决种间关系。

多用于科间,族间或属间

组间及种间

3.线粒体DNA(mtDNA)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不同生物体的mtDNA的大小也不同,植物的mtDNA比动物大得

多,而且植物之间大小的差异变异很大,但动物之间差异较小。

由于植物线粒体DNA重排率高而突变率低的特点,加之在植物组织中,mtDNA的拷贝数

低,难于提取与纯化,使其在植物系统学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但广泛应用于动物系统学及动物居群生物学研究。

植物分子系统学的最大贡献是它只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就对过去200多年根据形态性状

建立起来的植物分类关系作了比较令人信服的评价。

分子系统学的快速发展,并不说明形态分类就不重要了。分子性状与形态性状所推导的

系统发育关系仍都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如果要从更深层次上探讨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


分子生药学 (1)(1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感悟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