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实施研究模式评价——以研究假定、论证(逻辑)、论题指(14)
2012-08-28 21:50
[24] 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993年版,第467页。
[25]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载于《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993年版,第165页。
[26] 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宪政思想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第88页。
[27] 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993年版,第470页。
[28] 许章润:《法学家的智慧:关于法律的知识品格与人文类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29]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30]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31]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2]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0页。
[33] 喻中:《在宪法与政党之间》,《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34]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31页
[35]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32—147页。
[36]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3期,第23页。
[37]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3期,第25页。
[38]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3期,第26页。
[39] 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19页。
[40]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3期,第27页。
[41] 安德鲁·内森:《中国权利思想的渊源》,黄列译,夏勇 编:《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4—65页。
[42]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60页。
[43] 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44] 冯象博士在对中国法学三十年的检讨中,也提出了中国法学,至少其前沿精英,应该培育强烈的政治意识,关注民族利益,敢于担当历史责任。把理论探讨的出发点放在中国的现实,而非任何“国际规范”或“普世价值”。如此,法学才能够触及历史真理,即上升为史学而承载民族精神,加入一个伟大的学术传统。(参见冯象:《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读书》,2008年第9期,第27页。)
[45] 陈端洪:《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46] 陈端洪:《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47] 施密特所谓的绝对意义上的宪法第一种含义是指,宪法等于一个特定国家的政治统一性和社会秩序的具体的整体状态,即宪法是国家的“灵魂”、具体生命和个别存在。(参见[德]卡尔·施密特:《宪法学说》,刘 锋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48] 强世功:《基本权利的宪法解释》,赵晓力 编:《宪法与公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中国宪法实施研究模式评价——以研究假定、论证(逻辑)、论题指(1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